LIFESTYLE 生活時尚

【藝述】股壇壞孩子之女當兩依藏館長 破格鼓勵觀眾親手觸摸古董

/ 撰文 劉力田
/ 2018.10.03
位於荷里活道的兩依藏博物館,由香港著名明清家具藏家、投資銀行家馮耀輝創辦。「兩依」取自他兩位千金的名字。這所私人博物館除了擁有世上最大的私人明清家具收藏,還有一個對博物館來說相當破格的規定:容許觀眾觸碰藏品。
館長馮依凌強調:「我們不單單是容許,更會鼓勵他們去親手觸摸、甚至乎坐上這些椅子去感受。」

沒開玩笑,展覽講解的職員不時鼓勵人「拿上手看一看」、「坐下來感受一下」,每件藏品都價值不菲,開始時難免戰戰兢兢,但能親身感受歷史,人生有幾回?

兩依藏這種開放式觀展安排很破格,自然是馮依凌的主意。兩依藏許多藏品以往都放在她們家中作日常使用,他們決定開一間私人博物館時,亦希望能讓觀眾都能體驗到古董家具的美好。「當然一開始的時候都遇上許多爭議,質疑這對藏品是否安全,但中國古董家具收藏最好的地方就是它用上黃花梨木、紫檀木等材質,極為堅固耐用。一般人覺得皮膚油脂會損傷藝術品,所以絕大部份藝術品都不讓觸摸;但明清家具則洽洽相反,適當觸摸實際是保養的一部份。」

博物館還原古代文人文房場景。(兩依藏博物館提供)

她表示許多人一開始都比較害羞,「明顯因為大家自幼都被教育『別碰博物館的東西』。雖然如此,我觀察到大部份人到展覽中段已經慢慢打破心理障礙,能自然地觸碰那些藏品,然後我們就會進一步邀請他們坐上椅子,有時你要主動推他們一把。一旦放開了心理束縛,觀眾大多都很鍾意這種能夠接觸展覽品的方式。」

兩依藏館長馮依凌(劉力田攝)

年輕人也愛明清家具

馮依凌是創辦人馮耀輝小女兒,讀文學出身,在回來接手博物館前,靠自己在媒體業一手一腳打拼。六年經驗練就她的適應力和溝通技巧,在短時間內就掌握管理之道。有收藏家說過,將自己置身於藝術品當中,是希望受到其氣息熏陶。年輕的她舉手投足都顯得大度,相信與所在環境不無關係。

常以為沒有年輕人懂得欣賞明清家具,馮依凌卻說事實恰恰相反:「有個有趣的現象,在開始這所博物館前,我們預計觀眾群會比較窄,主要是50歲以上、來自本地或內地的男性,但當我們回顧過去幾年,實際情況卻出人意表。」她表示,30歲以下的觀眾佔了三至四成,另外有三、四成介乎40至50歲,更有約七成觀眾來自海外。「中國明清家具的吸引力看來比想像中更高。」

她解釋:「也許因為我們積極運用各種社交媒體,接觸到世界各地更多年輕的藝術愛好者。我個人亦覺得跟一開始提到的『容許觀眾與展品接觸』有關,你看現在很多文章都談到年輕人的經濟困境,現在的工資水平使得很多年輕人難以有餘錢『購買』東西,因此轉而追求『體驗』。在這裡,大家起碼可以有一兩個小時能夠盡情欣賞、體會,坐上那些椅子、把玩這些珍藏,探索藝術的美好之處,就是這些體驗吸引了當代人。」

這位館長透過數年時間告訴我們,即使是看似最靜態、最傳統的明清家具也能走出玻璃塔,變成一場生動的互動展覽。

畫與木器兩相彰謚。(兩依藏博物館提供)

雖然管理數百件珍藏品,但對馮依凌而言,似乎仍未找到屬於個人的收藏目標。她笑言:「仍在尋找當中,雖然已經開始有少少,但遠未能稱得上收藏。」說到館內的藏品,她坦言個人口味較喜歡簡單的線條設計,例如明式家具就相當合宜。

明清家具各有美處,清代花紋雕飾繁複精緻,明代線條大度簡約。馮依凌說道,50年代丹麥傳奇工業設計師Hans J. Wegner以中國明式椅為靈感,交出一系列經典設計,成為北歐風美學基調,到今天北歐工業設計席捲全球,「世上有些物品是雋永的,對我來說明式設計是其中之一。」

古董之美

古與今並不對立,不必破舊才能立新。古老的物品總能連繫上不同人,無論是同時空,或是不同時空。「以前父親會給我們說故事,有關家中每件古董家具,為什麼他會買、背後的典故,古董對我來說就像一輛通往歷史碎片的車。只要輕輕一探,永遠是有某個人為某種目標而造。在古代,物品是以長存為目的而造,保養得好,往往能用好幾十年甚至百年。不同於現代很多物品,技術進步了,東西卻不耐用。古董所呈現的精神是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學習的。」

兩依藏現在正舉行《墨躍珍木》展覽,除了館藏外,還獲一位匿名藏家借出24幅中國書畫,包括張大千、吳冠中作品,還原古代文人文房場景。

 

《墨躍珍木:文房中的中國現代水墨》展覽(僅供預約參觀)
日期:即日至2019年2月26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星期日,星期一和公眾假期休館
*星期三全日制學生免費入場,但僅限已預約人士(導賞團每次最多五人)
地址:香港上環荷李活道 181-199 號

《香港01》App,尚品精神生活,形而。
立即下載: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