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展覽】本地盲攝展覽多感官體驗 MoMA也收藏美國失明攝影師作品

/ 撰文 何國龍
/ 2021.06.17
人類是視覺主導的生物,我們的感官、判斷力、吸收外界資訊都依賴視覺,就連大部份的藝術都是視覺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失去視覺,我們將如何自處?但正所謂上帝關了一道門,也會開一扇窗,上天賦予人類的,又豈只視覺,只是我們太過依賴某一方面而往往忽略了其他的美好。現正舉行的一項企劃「剎那展出大意義攝影展」,就以鮮為人知的「盲攝」為主題,透過視障攝影師以及 Fiona薛凱琪、Janice衛蘭、JUDE曾若華,以及Jill衛詩四位歌手的攝影作品,解構不一樣的攝影當中蘊含的細膩心意。

攝影:盲蹤踪攝影師 Cathy|作品寓意只要滿懷力量和希望,哪怕面前關卡再高再難,仍阻擋不了我們的光芒。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對盲攝作品相當感興趣,但始終在失去視覺的情況下,可以如何捕捉到世界的光影?在分享中有提到,在一次拍攝煙花的夜晚,眾人都自然而然地被煙花的璀璨吸引,但偏偏視障攝影師憑著聲音與花火的氣味而感知到煙花的位置,從而按下快門捕捉到最美的一刻。有時即使眼看不見,但換來的卻是比旁人更敏銳的其他感官,透過旁人去解釋眼前事物,透過想像力、對陽光的感覺,往往可以拍攝出與眾不同的光景。

攝影:盲蹤踪攝影師 郭健

視障攝影師郭健原來從小就熱愛攝影,即使是視障也不能改變他對攝影的熱忱,他亦指出對於攝影想像力相當重要。有時本來平平無奇的街頭小物件巧妙地在鏡頭之下盡現趣味。郭健也特別喜歡街頭攝影,他並非完全失明,所以可以靠著事物的基本輪廓與光影去構圖,不過一朵朵小紅花在他眼中只有一點點紅色。他比著一般人有更靈敏的聽力和嗅覺,他亦覺得因為視障而令他能夠打開其他感官,並且用心去留意到身邊容易被忽略的事物。

+4

攝影:Mickel Smithen

其實盲攝亦非香港獨有,盲蹤踪正是有見及此才組成團體並想在本地推廣盲攝。英國有一位著名的視障攝影師完全失明,Mickel Smithen本來是一位舞者,鏡頭之下很多都是運動中扭動的身體,正常人都難以拍攝,可想而知難度之高。在其出版的著作《The Blind Photographer》之中,他解釋自己並非以眼睛,而是以舞者的身份觀察世界。另一方面,亦有一位來自墨西哥的視障攝影師Pedro Miranda卻認為自己沒有因為「盲攝」而有特別的感想,藝術就是藝術,而且大家都知道黑房,攝影本身就是在暗黑的黑房之中誕生。

攝影:Pedro Miranda

盲攝亦是一種拍攝手法,於70年代MoMA收藏並展出了一位名為Mark Cohen的攝影師之作品。這裡所說的盲攝英文是「Shoot from the hip」,換言之是將相機放在腰間拍攝。這種獨特的拍攝手法雖由Mark Cohen發明,卻影響了不少攝影師。目的除了讓人們不知道自己在拍攝,卻不是為了「偷拍」,而是Mark Cohen發現當攝影者專注於鏡頭前,卻無法感知到身邊的狀況,盲攝可以讓自己更清楚地「看見」當下一刻所發生的所有事。這一點對於用全感官去感受世界的視障攝影師是異曲同工的。

圖片來源:MoMA|攝影:Mark Cohen

Janice衛蘭作品,每當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Janice內心便充滿希望。

Fiona 助手掌鏡的作品,她認為每個人的興趣也可循多方面發展。

是次的展覽是一個融入「無障礙理念」的多媒體互動體驗,場內展板分別設有歌手聲音導賞、盲蹤踪團隊專業錄製的口述影像,還有攝影師感想「點字」版本,另外可以購買一套十張「多感官明信片集」收藏作品,為視障攝影師奉上一點支持與心意。

JUDE曾若華跟同事去了拉斯維加斯拍攝 MV,在漫長公路上放置了一套鼓。

「剎那展出大意義攝影展」:

展期:即日起至7月5日

地點:MOKO 旺角新世紀廣場 L1 樓層

網上瀏覽:momentofpurpose.dl.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