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投入最深刻感受 黎卓華:我們對事物的敏感度在衰退
/ 2018.03.28
黎卓華作品三《Flowing》。(陳嘉元攝)
頭髮是海、唇是日落 以舊日電視廣告為靈感
黎卓華在Art Basel展出共四幅的三組作品,畫面全都來自舊廣告片段:兩幅來自洗頭水廣告,兩幅是化妝品廣告。她在網上尋找到這些廣告錄像,分別是由不同人對着螢幕翻拍,色調都不一,在翻看之下黎卓華發現對某些畫面特別有感受,於是抽選出來重新繪畫,捕捉一種現今可能已少有的察見——當這一代人對於影像資訊是以「瀏覽」的方式進行,我們或已很久沒有「看」着一個畫面而入神。
黎卓華作品二《惺忪裏凝視着你》。(陳嘉元攝)
「我們的眼睛如今在被『高清』訓練着,能夠以『掠過』的方式快速掃視很多影像,可是對當中事物的敏感度偏愈發地減退了。」黎卓華說,自己都一樣習慣了這種高速而不深入的看圖方式,也想慢下來,繪畫是一個辦法,她從中看到更多。
她其中一組作品《Flowing》由兩幅油畫組成,兩個畫面來自同一個洗頭水廣告,但不完全相同,相差或許不到一秒。「那是一個女人在舞動頭髮的一幕,我看着,感覺像看海。」這番話除了抽象的意會層面,循實際解釋亦不難。藝術家此舉是出於重讀當年的美學概念,而為何要重讀,是因為廣告的呈現重心如今都已有很大不同;這說的既關乎創意發展,也包含科技的發展。
本地藝術家在Art Basel上較為少見,此作是本地藝術家黎卓華《一抹豔麗落霞》。(陳嘉元攝)
「從前因為技術沒那麼蓬勃,廣告片如何在限制內造一個想要達成的畫面,需靠很多真實的功夫和準備,因為沒特技,所以對建立美感非常專注,現今則靠電腦便可完成。看着這個舊廣告,我感覺到一種詩意的美,用以婉若說着髮質的美;現代的廣告較強調功能性,畫面上轉而展現一把把不真實的閃亮亮頭髮。」根據黎卓華的說法,似乎科技發展抹殺了太多美好,叫現代的眼睛在觀看影像時遺漏不少。
但,何謂多?對於一個影像到底憑借什麼來定奪當中包含幾多資訊,黎卓華以另一幅作品回應:抽取自化妝品廣告的一幕、一隻眼睛的特寫。「我也說不出為何這個一閃而過的眼神讓我看到一點傷感。」配上出自舊片段的低像素畫質,令整個氣氛再濛了一點,既符合她本人的風格,也合理地發出提問:畫面不夠清晰,觀者從中獲得的資訊是不是就少一點?說到底是靠雙目看的,還是靠用心感受的?另一幅幾乎難以一眼辨認出是咀唇的畫作,唇上那抹反光,驟看如一場日落,也是會引人從中感受更多。
黎卓華亦是同期展覽「觸到的回憶」參展藝術家之一。(CHAT六廠)
兒時百貨公司購物經歷出發 化成觸得到的記憶
「感受」,是黎卓華在訪問中一直在說着的字詞,因為這很重要,但未全然是她的最終目的。
她在六廠藝術館的展出,作品從油畫引伸出至一整個空間的配合。黎卓華根據小時候跟母親到百貨公司購物的經歷,重整出當刻的印象;形容為「配合」,因為包圍畫作的還有三層台階,連結周遭的設計,均以百貨公司的相關元素布置(櫥窗展示、舊布料、裝潢等),層層遞進帶領觀者進入到整個情境之內。黎卓華也特意用上誇張的女士闊邊帽來象徵那個叫她深刻的時裝世代,造出一次極為完整的展出。
黎卓華對於創作,期望做到的是人們能停下來凝視其作品。作品《莫妮卡》。(CHAT六廠)
然而無論是哪一邊的展覽,二維或網羅着有聲有畫的整個空間,意義一如前文所提到「感受」一詞,都是她的手法:油畫不過是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裝置不過是另一個不相同的演繹方式,去讓你感受。「最終我想做到的,是留下那一個時刻,那關乎的是我對那個時刻的內心感受,是以這並非紀實地記錄,也不是純粹的重現。我從不同意上帝視覺的說法,我不是要告訴觀者完整的真相,我只想投入我最深刻的感受,將它收窄至可能片面,甚至碎片般湊近去看;我要令那個未必存在過的畫面猶如曾經確切地存在,同時盛載着我對當時的感受和溫度。那樣子的感受,我覺得就好像進入了第一身凝視的狀態,我希望可以令人在我的畫作前駐足凝視,這就是我最想做到的事。」
本地藝術家黎卓華。(攝於FY Foundation)
藝術家Profile
黎卓華,1983 年生於香港,先後於2007年和2016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和碩士。其油畫以不同時代的日常生活狀態的事物為主題,常用淡色調,展現介乎物質與記憶之間特殊的靜止感和美學。曾參與展覽,包括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的個展「停滯之中」(2015);聯展包括英國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的「From Ocean to Horizon」(2017)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第二屆CAFAM 未來展(2015)。
黎卓華Art Basel場內展出
日期:3月29至31日
地點:刺點畫廊(1B33)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展覽「觸到的回憶」
日期:即日至4月22日,11am至7pm
地點:中環德輔道中173號Nan Fung Place二樓 The Annex
參展藝術家:岩崎貴宏、鄭然斗、黎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