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台灣殿堂級藝術家李錫奇 作畫六十載的創新與堅持
/ 2018.05.31
李錫奇身兼藝術家和台灣現代藝術推手,70至90年代他經營畫廊,引入海外重要華人藝術家如趙無極、朱德群赴台舉行個展,也積極為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策展,打響名堂。2009年馬英九上台,更邀請李錫奇出任政府藝術政策顧問。
「明畫廊」總監林沙洲指明畫廊以推廣優秀傑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及新水墨藝術為目標。李錫奇更是他自小景仰的藝壇老前輩,如今有機會為他策展,甚感榮幸。(黃正軒攝)
台灣殿堂級藝術家李錫奇1938年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1955年保送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1958年創辦「現代版畫會」並於1963年正式成為「東方畫會」會員,更係該會中後期核心人物。1959年李氏開始參加國際展覽,且獲獎無數。李鍚奇參與推動了60年代達至顛峰、甚具革命性的台灣現代繪畫運動,改變台灣當時創作風向;他深具生活性,且善於運用嗅覺靈敏之天賦異稟,故常被稱作「畫壇變調鳥」。
2007年的《本位‧新發 0718》為複合媒材漆畫。林沙洲指上面黑色部份為重複疊上、經加熱的漆,運用冷縮熱漲原理,使其表面在凝固後出現獨特皺褶紋理。
李錫奇的現代繪畫藝術出發點有二:首先是民間和傳統之民族因素帶來的「潛在影響」;第二是來自西方現代藝術的「顯在吸引」。自故鄉金門出發,又跟中國歷史滄桑糾纏交錯的文化領悟,構成李錫奇畢生繪畫的宏大背景。在台灣開放的藝術氛圍中成長,亦為李氏提供現代藝術「多元選擇」的可能。
從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宮》、《落寞的秦淮河》;經過《月之祭》系列、《大書法》系列、《後本位》、《浮生十帖》及《本位‧新發》的漆畫系列,李錫奇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自己歸屬於民族本位的藝術獨創性。
《墨語 2008-15》水墨設色紙本。出身版畫家的李鍚奇喜歡以不同種類紙和不同的拼貼方式,在紙上營造畫面;更喜歡用長筆創作。水墨畫很快完成,一日可畫多張,但可能只有一兩張可觀,因為如此方式非常講求對筆觸的控制力。
雖受正統西方藝術教育、深受現代藝術概念和技法影響,又經歷過近代中國戰亂和政治社會動蕩,李錫奇始終堅持自己為中國人的民族身份,強調「本位」意念。他認為堅守「本位」是指純粹發自內心地創作。在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多次出現以「本位」為題的作品,包括《後本位》、《再本位》、《漢采.本位》、《本位新發》、《本位淬鋒》系列。可見李氏嘗試各種西方創作理念、不斷變化的背後,仍執著於中國傳統價值之「本位」。
2008至2017年間創作的《墨語系列》為李氏少見的手繪成品。經特殊處理,畫面呈現木板質感,或出現一種布面壓印的皺褶紋理,顯示出一種或斑駁古老、或虛實相應的深邃感覺。圖左為《墨語2009-18》水墨設色紙本。
李錫奇早年專攻版畫,1964年以版畫作品參展日本東京第四屆國際版畫展,榮獲「推薦獎」;1969年其版畫作品《本位》獲得日本東京第五屆國際青年藝術家展的「評論家獎」;同年又獲菲律賓第二屆亞洲版畫展「第二大獎」。其後他逐漸涉獵水墨、漆畫等混合媒介創作。版畫始終在他心中佔有神聖地位,他認為在云云造型藝術類型中,版畫有其獨立自主的價值,而不屬於插圖或故事性的說明工具。
是次《色焰的盛宴》個展包括了三種不同媒介。2008至2017年間創作的《墨語系列》為李氏少見的手繪成品。經特殊處理,畫面呈現木板質感,或出現一種布面壓印的皺褶紋理,顯示出一種或斑駁古老、或虛實相應的深邃感覺。既見證李氏創作面貌多元,亦擺脫國畫筆墨慣常表現形式,使中國水墨畫呈現出嶄新面目。
漆畫則來自李錫奇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早期《鬱黑》系列(1989)、《再本位》系列(1998)、《本位新發》系列(2007)、《風起‧水湧》系列(2008)及《本位》系列(2010)。80年代尾李氏參觀湖北荊州博物館,深受戰國時期的「楚漆」吸引,開始創作漆畫,《鬱黑》系列以現代結構表現漆黑的厚重。1995年後創作融合匾額及春聯形制結構的《再本位》。
左:2008年《風起‧水湧 0855》複合媒材漆畫;右:2008年《風起‧水湧 0817》複合媒材漆畫。
2002年創作的《後本位(五)》絲印版畫。
又歷十載,李錫奇發表《本位‧新發》,以類似七巧版的組合形式鋪陳畫面,摒棄框架限制。2007年後開創《風起‧水湧》表現風水意涵中的元素、方位、顏色、大小、位置和結構等,重現傳統文化的豐富。是次展覽展出的絲網版畫方面,則屬於《後本位》及《本位新發》系列。
畫廊樓下空間一隅。
明畫廊總監林沙洲指李鍚奇在38年前跟香港結緣,當時為李鍚奇首次香港個展;1982起他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藝術客座教授兩年。對於畫廊未來路向,他表示逾三千呎的畫廊樓下空間將不定期舉辦藝術家及業內人士聚會、講座、創作示範及學術研討等。林沙洲期望此處成為聚腳地,藝術家跟收藏家和策展人等藝壇中人透過交流聯繫擦出火花,令香港藝術界更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