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芝蓮2019前奏】神秘食客點先做到?歐美評審不夠公信力?
/ 2018.12.11
神秘食客資格
大家熟悉的米芝蓮飲食評級指南,就是源自百多年前米芝蓮品牌作為輪胎生產商,製作米芝蓮地圖,以增加輪胎的使用率。(網上截圖)
神秘食客即是「米芝蓮評審員」,負責評價四大洲超過32個地區、逾4萬間酒店及餐館。基本上是食勻天下美食,看來是人人羨慕的筍工,不過就算有得做也未必做得起。
首先是成為評審員的「入場券」絕非等閒,要求奇高。米芝蓮評審員大多畢業自世上最好的酒店管理學院,最少在款待業累積了5至10年經驗;也要有國際視野,見過世面:他們須擁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並且在世界各地居住及工作。
然後是猶如「木人巷」般的見工過程。經過一連串面談和與一名資深評審員午膳後,應徵者需撰寫一份報告,詳細描述當天所品嘗的食物。飲食知識、鑑賞力和文筆過關,也並非即刻開始評核工作,入職後需接受六個月的實習訓練,再與資深評核員一同造訪同一間餐廳,之後才獲准單獨行動。
重溫米芝蓮2018得獎餐廳。
每年為國家指南在不同餐廳用餐250次;入住約150間酒店和旅舍;出差超過800次,並就所造訪的餐廳和酒店撰寫約1,100份報告,平均為工作開車約30,000公里,每個月出差三周;參與指南編務,處理45,000封讀者來函... 以上龐大的工作量相信大家都略有所聞,米芝蓮官網亦坦蕩蕩地列明。由此可見評審員行程根本由年頭排到年尾。
有評審員一星期內有5日要到處走,到不同地方品嚐食物;每日食兩餐,一年要食足300餐。試食試住當然不是問題,食完要寫還要開星級會議選出城中最佳,便頓時覺得很大壓力。相信只有具備足夠的菜色描寫能力、無懼舟居勞頓、不怕「審味疲勞」的真正食神,才能勝任。
「神秘食客」跟一般食客無甚分別,他們用餐時完全不公佈身份,亦會餐餐埋單,避免獲得餐館給予的特別待遇而有礙公平。一些評審員會以化名行走江湖,甚至對着伴侶也要隱瞞工作內容,十足間諜和特務。
認受性存疑?
重溫米芝蓮2018得獎餐廳。
米芝蓮畢竟都是100年的老字號,當初推出的免費汽車旅遊指南變成收費美食指南,及至到近年在歐美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可以說是「盛極而衰」的宏大過程、世間軌跡。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便曾報導,《米芝蓮指南》遭人詬病有以下原因:反應太慢(摘星及搣星)、標準不夠嚴謹(獲獎餐廳需每18個月再評,但經常延誤)、程序不夠透明及帶有歐洲中心的「法式偏見」。
米芝蓮或許都知道權威地位受到挑戰,約十年前起轉戰亞洲開拓市場,香港和澳門便是她最初抵達的一批亞洲城市。但源自歐洲的《米芝蓮指南》評審成員大多為歐洲人,口味自然是以西方為中心。他們評價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當然無問題,至於能否準確評鑑亞洲口味,多年來都是受人質疑。
祥興記為2016年米芝蓮推介餐廳。(羅君豪攝)
自米芝蓮來臨港澳,除了高級西餐有準確性外,不時有人批評得獎之本地菜色食店名不副實,很多時候只有適合外國人口味的餐廳能獲好評,但備受香港人讚賞或較正宗的餐廳卻獎項落空。2017年,港人日常飲食白粥,才首次登上米芝蓮,獲推介的粥品食肆為灣仔「靠得住」;而時至今日,仍未有港式茶餐廳入選,但「茶記」可謂本地飲食文化重要一環。
的確,西人的中菜鑑賞經驗或許來自海外唐人區經西化調較、難言正宗的中菜,或透過旅遊來累積,跟本地人口味有落差著實不足為奇,被批評「不識食」都是意料中事。2008年初來港時,評審團隊總共有14人,當中只有1位內地人及1位香港人。2010年則由3位長駐香港的華人評審員主要負責試食,再加上各國評審員遠道而來評分。
近年米芝蓮在港澳培訓在地評審員作出幾多的努力,確是有待跟進。不過由常識出發,米芝蓮評審西餐尚且爭議不斷,一班歐洲人為主的評審西人較陌生的正宗亞洲菜色,自然更難做到服眾、面面俱圓了。
「添好運」的地道點心,近年均獲米芝蓮星級推介。(旅發局提供)
咸認為米芝蓮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大眾越來越缺乏閱讀實體紙本指南的興趣。網上資訊發達到爆炸,KOL文化底下人人隨時都可變食家做食神,要得知某間餐廳的水準高低,根本有太多途徑,不再如20世紀初需要一本專書推介。
傳統權威備受網絡開放的討論點評風氣挑戰,出售《米芝蓮指南》已無法賺大錢,於是消費對象便由讀者轉移至地區政府。皆因《米芝蓮指南》有機會吸引大量遊客進行美食觀光,促進旅遊業和經濟。今年是《台北米芝蓮指南》首次推出,去年台灣傳媒就爆出台灣政府為拯救低迷的觀光旅遊業,開出每年支付300萬美元贊助費之條件,邀請米芝蓮進駐,令台灣人譁然。
位於旺角登打士街的粵來順,去年11月獲得「米芝蓮車胎人美食推介」。(梁鵬威攝)
對於米芝蓮到底剩下多少影響力,我綜合身邊友人的看法,得出以下三種觀點,志在拋磚引玉,還望各方多多指教雅正:
1. 悲觀。米芝蓮將會息微,現時在亞洲的權威只屬「尾水」,難敵網上食評大潮。或只成為國家政府的旅遊推廣的部份文宣。
2. 樂觀。認為網上食評言過其實。網絡過於多元百花齊放,缺乏中心,太多聲音便等於沒有聲音(像似噪音的原理),劣食當美食的外行人多的是。米芝蓮畢竟係百年老號,評審專業而資深,「爛船都有三斤釘」。加上每年摘星搣星新聞富爭議性有話題,米芝蓮始終維持食評界的「向心力」。
3. 犬儒觀。米芝蓮江河日下,但又有無人可另起爐灶,成立更具權威地位的評鑑組織?數年前本地飲食業界曾推出《香港味之年賞》抗衡米芝蓮西方口味霸權,可惜一兩年便無以為繼,可見權威是需要時間累積,更要財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