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香港文學】別陳腔濫調說文學已死 應為本土文學闢一條生路

/ 撰文 撐場來稿
/ 2019.04.03
香港文學已死!這句話似乎是「萬能key」,什麼字詞都可以套用下去。香港書市已死!香港文化已死!香港教育已死!但在評論一件事之前,我還是懇請大家再三細思,要不然真的講多變真,本來還可活下去的,可能都被說死了。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其他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席吳美筠,就於2018年編了一本書──《香港文學的六種困惑》,為香港文學謀一條生路。書中內容如同書名,分成六個章節探討:文學缺席教育、粵語書寫、書展現象、香港文獎、文學與歷史現實關係及編修香港文學史難處。

到底什麼是香港文學?讀者在讀完此書後,未必能有確實體會,因為牽涉「定義」,而書中似乎未有正名。據我讀完之後,「香港文學」似乎是一個獨有的品種,它是一種「具本土視野而囊括香港歷史、社會環境、文化的創作」,不以創作語言區分,不以作家身分或出生地區分,香港文學,就是本土文學。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席吳美筠編寫的《香港文學的六種困惑》。(作者提供)

香港固之然有文學,但長期處於邊緣狀態,像物以罕為貴般,有些人抱持「曲高和寡」心態,認為愈是少人提及、愈是少人明白,香港文學就愈高深愈有價值;而教育制度也一直慣於忽視本土作家的貢獻,要知道培育文學人才,須自小於中、小學課程涵蓋,讓學生對香港作家、香港文學作品有所認識,然而課程中選編的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以至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作家作品例如:《死水》、《藥》等等,香港學生無從由課程接觸香港文學。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作家。(vcg)

另外,就算是大學設科,亦沒有「香港文學」,書中舉例研究香港文學資料的,竟是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及韓國的學者!而發表園地日益減少亦是導致年輕文學創作人材匱乏的大原因。

文學連結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是將現實、想像糅合的結晶,創作可以說有法門,亦可以說沒有法門,但是結合生活經驗、社交聊天,「文社」設立就很重要。像標竿性人物王良和博士,他擔任「薪傳文社」的顧問,而着名作家唐睿作為第一代成員,就說過:「王良和老師引導我們寫作,啟發我們怎樣欣賞作品,這一切都是老師額外抽空,亦成為我創作路上最重要的養分⋯ ⋯ 」

文學連結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對不少人的生命有深遠影響。(Gettyimages/視覺中國)

文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文學對一部分人的生命來說有深遠影響。而文學最大的力量,該是用以撐起一個地方的市民之思維和品格。不要再道聽塗說,話什麼文學已死,你見一個人將死,都會設法去救,為什麼現在的香港文學在懸崖邊,你卻不伸手,而是多踹一腳呢?

內容提供:文籽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文學已死?解開六種困惑 找一條路活下去」​】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