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歐洲歷史】南斯拉夫的大塞爾維亞主義 二戰擊退德軍自行解放

/ 撰文 撐場來稿
/ 2019.05.08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匈帝國為了戰爭動員,採取了高壓手段。1918年戰敗後,奧匈帝國各地如捷克、波蘭、克羅地亞的民族主義者為洩憤,大肆破壞與帝國有關的符號,例如鷹的雕像。1918年10月5日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國民會議(National Council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在薩格勒布成立,拒絕奧匈帝國皇帝卡爾(Karl)有關聯邦改革的方案,主張馬上建立南斯拉夫民族國家。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11月24日,國民會議決定接受塞爾維亞王國領導,並派出副總統、克羅地亞權利黨(Party of Rights)領袖安特‧帕韋利奇(Ante Pavelić)到貝爾格萊德拜謁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塞爾維亞王國改組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與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南斯拉夫成立,而國民議會也歡迎塞軍開入薩格勒布。但塞軍的行為馬上引起克羅地亞農民的反感,克羅地亞農民黨主席斯捷潘‧拉迪奇(Stjepan Radić)更呼籲農民消極對待塞軍和南斯拉夫政權,認為其代表着軍國主義,延續哈布斯堡專制,要求王國改組為聯邦。(Judson, 2016)

1918年11月塞爾維亞軍隊開入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南斯拉夫建國。(作者提供)

這種抵制是有其經濟原因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與斯洛文尼亞人的王國剛建國,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便提出要進行土改(土地改革),並於1919年2月25日簽署土改法令,波斯尼亞穆斯林地主首當其衝,全南斯拉夫兩百萬公頃土地被分配給五十萬雇農,但土改進程緩慢,最後也花了15年才完成。王國又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支持塞爾維亞人在科索沃進行殖民;到二戰後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成立後,又把這些塞爾維亞殖民者驅逐出科索沃。(Rusinow, 1996)王國延續了泛斯拉夫主義的任務,但更多表示出一種大塞爾維亞主義。在行政機關中,塞爾維亞人獨大,擠壓其他斯拉夫民族,而克羅地亞人尤其不滿,覺得南斯拉夫的體制比在奧匈帝國下的有限度自治更差。帕韋利奇領導的克羅地亞權利黨公開宣揚分裂主義,乃至大克羅地亞主義,聲稱要收復中古克羅地亞領土。他的議會鬥爭並不成功。1929年亞歷山大一世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宣布禁止各黨派運作,開始「一月六日獨裁」(6 January Dictatorship)。帕韋利奇流亡意大利,創立「烏斯塔沙」(Ustaše,「起義」)運動,奉行恐怖主義,並於1932年提出口號: 以「刀、手槍、機關槍和計時炸彈」促成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復活。同時又與分裂組織「內馬其頓革命組織」(IMRO)合作,於1934年在法國暗殺亞歷山大一世。背後支持暗殺的是法西斯意大利。墨索里尼希望暗殺成功後,南斯拉夫各民族將混戰,為意大利出兵製造條件,但內戰最後並沒有發生。

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穆斯林參加納粹黨衛軍。(作者提供)

1935-39年,南斯拉夫由塞爾維亞激進聯盟(Serbian Radical Union)執政,成立半法西斯政權,由首相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Milan Stojadinović)領導,期間與納粹德國友好,向德國輸出大量原材料。經濟上,南斯拉夫的國有部門極為龐大,控制鐵道、礦業、鋼鐵、森林、醫院、銀行、出版社,甚至酒店、劇院和電影院,又對火柴、鹽、菸草、火水實行專賣。二戰後的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將念念不忘要打倒這種官僚資本主義。1939年激進聯盟下台,接任的首相德拉吉沙‧茨韋特科維奇(Dragiša Cvetković)開始推動南斯拉夫聯邦化,於1939年成立克羅地亞自治省(Banovina of Croatia),由克羅地亞人伊萬‧舒巴希奇(Ivan Šubašić)擔任總督。二戰爆發後,烏斯塔沙在意大利軍隊支持下,成立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由帕韋利奇出任元首。忠於南斯拉夫皇室的右翼軍人則組成「南斯拉夫祖國軍」(Chetnik)。兩方都進行了種族清洗大屠殺,其中以烏斯塔沙針對塞爾維亞人的屠殺最為慘無人道,甚至震驚納粹德軍,塞族人死亡數字接近四十萬人。意大利同時佔領阿爾巴尼亞,把科索沃納入「大阿爾巴尼亞保護國」領土,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裔穆斯林也獲得納粹德國招攬,參加黨衛軍等組織。鄂圖曼帝國時期遺留的、在16世紀從西班牙南部遷來的猶太人,全數遭到烏斯塔沙和納粹合作者滅絕。(Rusinow, 1996)戰後,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政權為免重燃族群矛盾,全面禁制討論二戰時期族群間的暴行,但這些事件作為集體回憶卻被封存下來,然後在九十年代重新爆發。

南斯拉夫祖國軍軍旗,上書「為國王、為祖國。不自由,毋寧死」。(作者提供)

在二戰中,英美等國本來支持南斯拉夫祖國軍,但祖國軍多次拒絕執行盟軍指令,又秘密與納粹德軍合謀,引起英美不滿,改為支持鐵托所領導的左翼游擊隊「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前身是巴爾幹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派,矢志推動巴爾幹社會主義聯盟的建立。1909年由第二國際鄂圖曼帝國代表、希臘猶太人阿夫蘭姆‧貝納若亞(Avraam Benaroya)成立的鄂圖曼社會主義工人聯盟(Ottoman Socialist Worker's Federation)也參與到巴爾幹聯邦運動之中。1915年各國左翼領袖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召開會議,成立「革命巴爾幹社會主義勞動聯盟」,領導者包括保加利亞左翼領袖,日後的共產國際總書記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南共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19年4月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各左翼黨派「合併大會」。會上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勞動黨(共產主義者)」,1920年第二次全國大會上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旋即轉入地下活動。南共與貝納若亞參與創立的希臘共產黨,以及保加利亞、土耳其和羅馬尼亞的共產黨,共同隸屬共產國際的「巴爾幹共產聯盟」,提倡建立「巴爾幹聯邦共和國」。

1944年,鐵托(左立者)與邱吉爾在意大利拿坡里會面 。(作者提供)

但在二十年代,南共深陷於黨內各民族鬥爭之中。1926年南共三大提出將塞爾維亞統治的馬其頓、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禾獲甸拿分裂出來。1928年南共四大,共產國際要求破除族群宗派主義,獲得薩格勒布黨委的支持,鐵托等人因此嶄露頭角。鐵托曾是奧匈帝國士兵,1915年被俄國俘獲,得以參與1917年的俄國革命,並在回到南斯拉夫後參與共產主義活動。1937年鐵托接替被史太林清洗的米蘭‧高爾基奇(Milan Gorkić)出任南共代總書記,再於1940年10月南共第五次省區會議正式當選總書記。1944年6月16日,擔任南斯拉夫王國流亡政府首相的伊萬‧舒巴希奇與同為克羅地亞人的鐵托簽署合作協定,同意戰後南斯拉夫組成為聯邦國家,南斯拉夫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民主聯邦」(Democratic Federative Yugoslavia);國王彼得二世(Peter II)不再承認祖國軍,改為承認南共人民解放軍為合法武裝。英國對這項協定十分重視,派員參與簽署儀式,並監督了1945年盟軍戰勝後的第一場南斯拉夫選舉。南共在選舉中大勝,國王彼得二世宣布退位,首相一職也改由鐵托擔任。南斯拉夫成為東歐唯一一個自行擊退德軍獲得解放的國家,全過程不需要蘇軍干涉,戰後也沒有蘇軍駐兵,故此在跟蘇聯的關係裏話語權極高,而戰時南共與英美的合作,也使得鐵托等人習慣於參加西方陣營。

二戰以後,季米特洛夫出任保加利亞總理、黨總書記,重提巴爾幹聯邦化的舊夢,並獲得鐵托的熱烈支持。但事態因為蘇聯與南斯拉夫關係惡化而停步。史太林認為巴爾幹聯盟是在共產圈中另立中心,又反對南斯拉夫試圖與同為共產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合併,更反對南斯拉夫支援希臘共產黨發動打倒國王保羅一世的內戰。原因是邱吉爾跟史太林在1944年10月有個「百分率協定」(Percentages Agreement),劃分了戰後英國和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其中南斯拉夫為五五比,希臘為九一比,英國佔多數。史太林為免觸怒西方,要求南斯拉夫停止支援希臘共產黨,結果兩國交惡,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也被迫表態反對南斯拉夫「鐵托路線」。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合併失敗,更是意味着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問題難以解決。鐵托把國內支持史太林的人士關押於南斯拉夫版的「火燒島」──位處克羅地亞海濱的裸島(Goli Otok,又譯「格利奧托克島」),同時向西方要求援助,獲得馬歇爾計劃大量資金和物資,經濟迅速恢復。

廉價實用、模仿意大利快意(Fiat)的扎斯塔瓦(Zastava)牌汽車。(作者提供)

在1960-80年間,南斯拉夫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年均GDP增長率為6.1%,「1947-1981年間南斯拉夫社會產值每11年翻一番。1947-1976年工業產值增長了17倍,平均每年遞增10%。1948年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71%,城市人口佔29%,1982年正好倒了過來。」(張澤森,1985)南斯拉夫在1964-65年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向歐美大量出口各類產品,包括廉價實用、模仿意大利快意(Fiat)的扎斯塔瓦(Zastava)牌汽車。然而,南斯拉夫內部經濟發展並不平均。曾受奧匈帝國統治的南斯拉夫北部,如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工業基礎遠較曾受鄂圖曼帝國統治的南部要強。北部加盟共和國黨政領導人因此主張利用工業優勢,開放市場,以輸出和國際貿易為主,而南部黨政領導人則主張保護主義、中央計劃經濟,以保障傾斜投資與補貼,並長期認為南部被北部加盟共和國剝削。(Robertson, 2017)這就種下了日後南北失和乃至分裂的種子。 

作者簡介:梁明德@GLOs

1992年生,香港大學歷史、法文雙主修畢業。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博士生、哲學碩士,其研究對象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日關係。

GLOs Research Team
GLOs 集團旨在將國際關係產業化,業務涵蓋六大範疇:教育、研究、旅遊、生活、社會及創意;透過不同公司和品牌,成為國際間的橋樑,或有助社會大眾適應各地文化,促成企業間合作關係。集團以協助小眾群體建立關係為重,跟跨國界人士合作,如非洲、南美洲,發掘其獨有才能。教育範疇將以共同學習人工智能(AI)、編程等方面知識納入課程,以適應未來科技世界。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南斯拉夫崩潰之路 (二) 大塞爾維亞、大克羅地亞主義僵持不下」​】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