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啤酒入門】 啤酒名字、起源與分類 識飲必須重視啤酒泡
/ 2020.05.14
啤酒有兩大宗「Ale」及「Lager」,而我們接觸的很多是後者(圖片來源:Unsplash@thattravelblog)
啤酒的起源與分類
據說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因為一場大洪水令蘇美爾人發現麥芽加水並發酵會變成「液體麵包」,也就是啤酒的原型。這可能是最早的啤酒起源,但要說到將啤酒發揚光大的,可能卻是德國。
要說啤酒的分類就要看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BJCP),當中有過上百種啤酒風格,啤酒很可能是最多元化的酒類,但總括而言啤酒有兩大宗:「Ale」及「Lager」,都是兩種酵母的種類。而「Lager」一字源自德文「Lagern」,解作窖藏,這種酵母需要的是低溫發酵,所釀出來的啤酒較容易保存,品質較穩定,也更易於運輸,這成為了Lager能夠發揚光大的原因。啤酒予人的第一印象總是「苦」的,苦味來自於啤酒花,據說早於八世紀,最先於啤酒中加入啤酒花的做法是源自德國一家修道院,而採用啤酒花的原因也是因為其防腐功能。釀造Lager的方法,也就是低溫發酵法,是直至1480年才於德國南部發展出來。再到在1516年,拜仁公爵Wilhelm IV 頒佈了「德國純啤酒令」,規定德國啤酒只能以大麥芽、啤酒花和水三種原料製造,也因此德國啤酒成為了「純正啤酒」的代名詞。
「Lager」這種酵母需要的是低溫發酵(大約4-10℃),而另一種酵母「Ale」則是常溫發酵(大約16-21℃),前著較容易保存,品質較穩定,也更易於運輸,這亦是Lager能夠發揚光大的原因。在口味上,品飲起來Lager也需要較低溫,否則苦味突出;Ale則常溫亦可,低溫反而抑制了芳香。
因應不同風格的啤酒及其酒泡也有相應的杯子(網上圖片)
請重視啤酒泡
有人覺得啤酒「麻甩」,不夠格調,首先酒沒有高低之分,從來只有口味,而且是否人人都懂得喝啤酒?至少有不少朋友有誤解,覺得啤酒氣泡喝下去不舒服,甚至斟啤酒時要打斜斟以致比較少泡產生。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大前題是,啤酒泡是品飲重要一環,也是第一個步驟,氣泡的重要體現在保留、鎖住芳香的能力,啤酒泡要去聞之外也需要觀察。啤酒泡的英文是Beer Head,可見其重要性,而影響啤酒泡大小、形狀、質量的因素包括杯的形狀、材質、清潔度以及倒啤酒的方式。
還記得吳彥祖加持的Asahi Super Dry廣告嗎?「Angel Ring」正是好的啤酒品質有靚泡的其中一個體現(圖片來源:Asahi)
德國人普遍都喜歡厚厚的泡沫,比利時啤酒甚至把良好、厚實的泡沫形狀視為高品質啤酒的標誌,而來自英國的風氣,甚至可以整杯打成奶泡狀,突顯如絲口感。不過不同風格的啤酒欣賞泡沫的形態都不同,有啤酒標榜「Angel Ring」,亦有「Lace」狀的掛杯,不能一概而論。但總括而言,自己喝時可以把「三度注酒法」學起來,即是分三次去斟啤酒,第一次可以隨便倒但不要瀉,讓啤酒大力衝擊出酒泡,第二次盡量把泡倒至杯口水平,而第三次則從酒杯邊慢慢注入,讓已成了梳乎厘狀的豐盈酒泡慢慢升起,成功的話這個梳乎厘狀啤酒頭可以有一至兩隻手指高。
用「三度注酒法」最後會得到梳乎厘狀啤酒頭(網上圖片)
學懂啤酒名字與口感關係
說到Ale,大家最常見的可能是Pale Ale,「Pale」是淺色的意思,指的其實是麥芽的烘焙程度,麥芽要經烘焙煮熟才可煲成麥芽水來釀酒。Pale即是淺度烘焙,所以麥芽的顏色、以至釀出來的啤酒也較為淺色。烘焙程度愈高,麥芽及所釀出來的啤酒顏色則愈深,而口味也更為濃郁,比Pale Ale烘焙較淺的有Golden Ale、較深的有Amber Ale,最深的就是黑啤Porter或Stout。
酒體顏色與名字、口感都息息相關(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