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器物|本地展出大量珍稀銀器 貴族專用奇怪功能窺看有錢人文化

/ 撰文 何國龍
/ 2021.09.2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物之重要往往體現在工藝與生活之上,不過除了功能性之外,從器物還能夠窺看到美學、生活背景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今回我們就來探討銀器,別以為銀器總是排在金器之後,常言道「含著金鑰匙出生」,可見得是富貴的象徵,但其實回溯英文俚語卻是「含著銀湯匙出生」,因為在西方古時,白銀既表現權力亦是富有階級特有的象徵。藉著城中的兩依藏博物館正在舉行《銀器傳承:兩依藏銀器精選》展覽,還有更多關於銀器的例子可以與大家娓娓道來。

展品主要包括18世紀及19世紀的法國和英國銀器,因為這個時期的工匠百家爭嗚,所以出產眾多卓爾不群的傑作。(攝影:黃寶瑩)

首先要介紹一下展覽,是次大量的銀器展品是經由兩依藏三十多年的不斷購置收藏,再將其中的四分之一展出,當中大多都是首次露面的,展品主要包括18世紀及19世紀的法國和英國銀器,因為這個時期的工匠百家爭嗚,所以出產眾多卓爾不群的傑作。是次展覽分為九個展區,分別為:照明、書寫、餐具、裝飾、梳妝、咖啡及茶具、酒具、珠寶粉盒及特設亞洲銀器專區,可見得銀器在生活上應用的範疇甚為廣泛,將之製成銀幣固然常見,其可熔化的特性適合藝術的應用,由於白銀地位之高,以前的富有階級或貴族除了生活用品之外亦往往會委託銀匠製作重要場合如婚禮、出生或死亡儀式的用具,所以在每件銀器或都能窺看到一些歷史關鍵事件。藉此機會,我們不如請策展人方顥諺為大家繼續詳述。

策展人方顥諺(攝影:黃寶瑩)

銀器價值不菲,但要鑑定銀器的價值並非單單以純度來衡量。「首先要看用那一種工藝,再看出品的工匠,是否出自名師之手,還有誰是客戶、後來又被誰收藏,都大大影響了銀器的價值與意義。」銀本身是比較軟的金屬,所以在錘打的過程中可以塑形而不易弄壞,亦可以拉絲,故非常適合製作細緻的藝術品。而且在是次展出的往往都是銀匠客化制予客戶的作品,所以根據雙方的名氣與背景又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此外,銀器亦常常用來製作餐具,雖然不至於能夠發揮「銀針試毒」的神奇功能,但亦對於抗菌有一定功效。「銀具有抗菌特性,例如大腸桿菌就不易滋生,用來製作餐具的確有好處,不過銀餐具其實保養亦費功夫,因為接觸空氣會氧化,銀比較軟也容易變形、刮花,而且雖然銀杯常見,但如果用來盛酒的話,酸性和酒精都會影響銀器,所以都會在杯內鍍一層金。」

(攝影:黃寶瑩)

19世紀貴族的餐桌(攝影:黃寶瑩)

說到餐具,是次展覽就可以看到19世紀貴族的餐桌,原來當中亦蘊含著不少有趣的文化:「餐桌其實是一個展現財富身份地位的地方,他們用餐時不會把食物放滿桌子,反而會像我們今天享用自助餐一樣,所以即使偌大張餐桌,上面放滿銀器,當中不只是餐具還有擺設,例如燭台這些常見於餐桌之上的也可以歸類為餐具。除此之外,有些特別為單一功能而設的用具如葡萄剪刀,他們會先剪下一小串葡萄回自己碟子上享用,如果中途掉下了一粒,就會在貴族間閒話家常取笑好幾個月。」

(攝影:黃寶瑩)

屬於聖奧爾本斯第九代公爵的妻子的果盤底部刻上一塊煙肉(攝影:黃寶瑩)

另一方面,在銀器之上的圖案亦可以看到以前的文化,例如見到比較大塊葉的圖案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用具,因為那時人們鍾情於蕨類植物。「一個由著名工匠John Bridge製作的果盤屬於聖奧爾本斯第九代公爵的妻子,果盤底部刻上一塊煙肉,原來在當時有一個習俗就是如果新婚過得開心,就會送上一塊煙肉來紀念,不過因為是次的主人非常富有,所以就以在銀盤上刻上煙肉來替代。」

原屬阿什伯納姆第四代伯爵的主菜盤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由Paul Storr製作(攝影:黃寶瑩)

「此外,一個原屬阿什伯納姆第四代伯爵的主菜盤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因為他去過中東之後念念不忘所以委託英國大師級銀匠Paul Storr親手設計製作,但後來同類型的作品生產了一系列,因為主菜盤有紋章所以可以推斷是為第一件,而出名的銀匠會推出自己的產品,所以後來就因應這個來自中東的靈感而推出同類型的作品。」

以前女士用的頭髮夾,與現在的大同小異(攝影:黃寶瑩)

+10

Buccellati的銀熊(攝影:黃寶瑩)

展覽場上有一個展區展示梳妝用品及珠寶粉盒,在這裡大家可以見到很多熟悉的品牌名字。例如奉行簡約主義的Georg Jensen,有擅長細緻銀絲設計的Buccellati,對於啞面的處理亦別具特色,甚至用銀絲來製作動物的毛髮,實在匠心獨運。另外驚見以前女士用的頭髮夾,與現在的大同小異,因為銀傳熱快,所以手柄位會以象牙或烏木做隔熱,這一點亦有見於茶具之上。

裝飾銀器不少以托盤設計,不過在上有大量細緻的雕刻所以實際上不可以作為托盤使用。(攝影:黃寶瑩)

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托盤,上面有一個屬於諾福克Sall House男爵Richard Paul Hase Jodrell的紋章,刻上多個打獵的場景(攝影:黃寶瑩)

+3

銀器作為貴族玩意,亦不一定是有功能的,例如展出的大量裝飾銀器,有些本來應是托盤設計,不過在上有大量細緻的雕刻所以實際上不可以作為托盤使用。「例如一塊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托盤,其紋章屬於諾福克Sall House男爵Richard Paul Hase Jodrell,上面刻上多個打獵的場景,其實意味著托盤的主人的地位,因為以前可以打獵的一定是土地的領主。最後這些托盤除了會掛在牆壁上展示出來,亦可以在出現經濟問題時用來變賣、交稅。」展場上還有一批來自日本的銀器,原來日本近代的皇室會因應不同的宴會而製作一些小銀器當是手信或贈禮,有些來自明治維新時期,可以看得於當時引入西方工藝融入日本文化,而且操刀的日本工匠都是著名的:「其實他們以前是鑄刀劍的工匠,不過因為廢刀令而改為專為皇室製作銀器,例如有一隻銀製龍蝦,全隻關節都可動,做工非常精細,可見是用上如製作盔甲的工藝設計打造。」

銀製龍蝦全隻關節都可動(攝影:黃寶瑩)

《銀器傳承:兩依藏銀器精選》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只限預約;入場費港幣$200,包含導賞團;星期三全日制學生免費入場,但僅限已預約人士;12歲以下兒童謝絕進入展區)

地點:兩依藏博物館(香港上環荷李活道181-199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