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CHES 鐘錶

老字號高級鐘錶商 蘇麗總經理訴說人與時間的故事:奢華已經變質

/ 撰文 何國龍
/ 2020.11.12
頂尖的男士之煉成是由內而外兼顧的,但如果要選一項男士定必要注重的元素,是衣裝、名車?可能腕錶更加能夠代表到不朽的精神。羅衣每天可以轉換,座駕不能跟身,腕錶除了舉手投足之間都表現著品味,更重要的卻是其時間的象徵。掌握時間除了是禮儀,也是人生必修課,畢竟夢想無限而時間有限,生命的濃度也等同於時間的精密度,這是構成每位成功男士的因素。說到腕錶,無論香港的老中青都會聽過自1963年屹立至今的蘇麗鐘錶,作為高級鐘錶授權零售商,所建立的信心與美好形象全靠一直以來的堅持,今回難得遇見到蘇麗鐘錶的總經理陳國華(Peter Chan),原來他已加入蘇麗逾四十年,作為當中的靈魂人物,足以為我們剖析透視腕錶與時間的意義,以及多年來的管理與人生之哲學。

蘇麗鐘錶總經理陳國華(Peter Chan)(攝影:龔嘉盛)

適應變化掌握時間

Peter在蘇麗這數十年來可謂是見證了香港與鐘錶業的變化,「變化」一詞,正正是Peter與每一個人的人生命題,如何適應變化、運用變化,讓不可控的環境掌握在手。「鐘錶象徵時間,時間等於人生,時間一直走不可阻擋,人生始終有一日會走到盡頭,鐘錶亦然。」所以人生的命題從來都不是生與死,而是在此之間如何運用好每一個時間單位。

Peter認為每一秒都在變化,掌握現在比起期待未來更重要(攝影:龔嘉盛)

人的行業以人為本

「沒有人做生意有一套既定方式」——Peter的管理哲學是多年來的觀察所得。「我自己有一套做得到做得好,卻不能加諸在別人身上,管理,總是因人而異的,每人用自己最好的方法做才能做到最好。」Peter信奉的成功之道並非只跟隨前人的步伐,「這是人的行業,客人、同事都是人,人人做法不同,有收有放,中間要消化,才能擴大市場,市場才會更多姿多彩。」

Peter覺得人生最缺乏的就是時間,所以享受時間應該最簡單直接(攝影:龔嘉盛)

多年來Peter見證了人的流轉,自己的經歷累積,眼下的同事卻愈是年輕,但他明言沒有代溝,因為銷售這一行在乎於溝通,而溝通總是不限年紀的。此外,他認為同事之間最重要就是互信,信任也不關乎於年紀:「如果無信任就不可能做得下去,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我會先了解,會先迎合、配合,到最後你就發現對方也會配合。」溝通與耐心,是管理學上恆常不變的道理。「當然我都經歷過年輕,以前只會做自己眼下的事情,現在卻會多去了解周邊的人,由做好自己到做好管理是我的變化。」

「管理哲學從來都在乎於人」(攝影:龔嘉盛)

由工作管理,以至是生活態度,Peter信奉的都是以最簡單做到最好,問及現在最想做甚麼?「當然是去旅行,因為去不了。去旅行最重要的是目的地天氣好、空氣好,為求放鬆而非連放假都要繃緊。」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因為這行業工時長,其實已經無太多時間可以享受,所以Peter下班就絕不提及公事,難以做到?「最重要的是別給予自己壓力。」

Peter以前只會做好自己,但管理也在乎於懂得關顧別人(攝影:龔嘉盛)

「做到,做不到,最緊要做到最好」

每人心底裡可能都有一張「To Do List」,但Peter思考過後發現,原來已經沒有。「因為想做的事都做了,想到一件就做一件,不應該留到最後才列出來,然後發現已經做不了。」要說這是他的「職業病」也無不可,每天工作接觸的,都是時間,看著分秒跳動著,就恍如警戒著事情再不做,就少了一分一秒去達成,時間一過,金錢、機遇,以至是能力都會溜走。所以Peter一直都會與身邊的人說:能力所及就要做。對客人也一樣,做銷售這一行不外乎是以客為尊,客人要求要盡量滿足才能得到其信任,與客人的關係才能持久,正是蘇麗與Peter屹立多年的道理:「就算到最後真的做不到,但至少讓客人知道你盡力過。」隨著時間的煉就,Peter也知道事情的道理,「年輕人別以為每次都要做到,一旦估計能力不及就放棄,不一定要做到,但要盡能力做到最好,慢慢來吧。」

這是人的行業,溝通是最重要,不論對客人還是同事(攝影:龔嘉盛)

「奢華不復存在?」

最後,鐘錶向來都是奢華的典範,然而Peter卻認為現在已經沒有奢華不奢華了。「因為大部分的奢侈品都可以買到,只是物質上的奢華已經不算奢華了,奢華的定義已經變質,時間煉成之物可能不被重視,除了難以得到的、訂製的,這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而且,隨著網上世界的全面滲透與普及,Peter會否感到有危機?「其實網上也非甚麼也能買得到,當然以前客人要知道的資訊可能只可以問出來,現在可以自己在網上看到,但品牌、市場還是有營運的方式,我們也有我們的獨特性,服務還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用獨有的方式比起客人知道更多更快,要說最大的危機,網上世界帶來的並非物質,並非買到產品的機會,而是知識,這一點我們是要努力的。」

時間煉成之物可能不被重視,但Peter還是有應對的方法以及努力的動力(攝影:龔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