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明代之王」周遊列國 黑國強中間落墨創辦典亞藝博
/ 2018.10.04
承接上文:
縱橫古董界多年,問到黑國強有否試過「入錯貨」,他坦言:「只有買貴,沒有買錯。」他說從前做決定的是爸爸,任何買賣都由他作最後把關,笑言「入錯貨」也不是他的責任。而到後來自立門戶,則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當然,其中少不免要交多少「學費」,不過他認為這是必要的學習過程,當買個教訓。
黑國強的爸爸黑洪祿也是古董商人,49年之後來港謀生,是當時古董界北京幫的一員。因利成便,黑國強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古董文物;但是他不認同薰陶這個講法。黑國強他認為自己不是富二代,也並非書香世代,或者學院派出身,一開始接觸古董就要上戰場。
始終從前的中國社會,封建父權的積集已久,即使父親也沒有怎樣主動授業。行內多行師徒制,而且老師傅多藏私,不輕易傳授;不如現在有很多課程選擇,學到多少就看自己多主動觀察、發問。
他認為在爸爸身上學習的是經驗、眼光,能夠練成一眼辦識藏品的好壞。還有就是鑑賞家具的品味。雖然大部分時候來說,這是非常主觀的;不過他認為若對家具有一定的認知,則較容易可以說服其他人。
明式家具教父「明代之王」安思遠
黑國強另一個師傅,就是外號「明代之王」(King of Ming)的安思遠(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先生。他是西方世界數一數二的教父級人物。他擁有多重身分:漢學家、古董商人,收藏家,也是第一個出版明式家具專書的人,在上世紀7、 80年代影響西方收藏界非常深遠。
「當時還是𡃁仔一個,乜都唔識。」黑國強形容自己當時兩邊跑,一方面幫忙爸爸,另一方面擔任安思遠的助理,幫他「看檔」。最主要的工作其實是跟著他周圍走,到歐洲或者美國,和各地商人和博物館交流、談生意。
黑國強形容這段經歷令他大開眼界。尤其是其中一次博覽會,令他發現原來做古董買賣不一定要古老、沉悶的,可以非常開放,主動。而且,會場中的來賓衣香鬢影、 談笑風生,手中握著一杯香檳;藝術博覽會原來可以如此優雅。
後來,他更因為得到安思遠的推薦信,得以首次參加外地的藝博會。他當時只是黃毛小子,剛剛開設自家店舖不久;況且要打進紐約、倫敦、巴黎等地的國際級藝博會,從來不輕易。然而,他卻憑這次機會找到一個大客,能支持店舖數年的營運,令他更確信藝博會這種外向型的模式。及後,在歐美和中國市場的此消彼長下,黑國強在06年在香港舉辦藝博會,這就是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的開始。
「其實,在8、90年代都有人在香港舉辦過(藝博會),但只有兩、三屆,規模較細。」黑國強分析失敗原因,在於當時主辦方為港英政府,定位不符合華人市場。他憶述當時古董業界傾向保守,只是自己當年生意欠佳,當然也有一股傻勁,硬著頭皮上。回想當年,他只是說很辛苦,很大壓力。
時至今天,典亞藝博踏入已經第12個年頭。黑國強說有超過一半參展商來自外國,而觀眾則有一半來自中國內地及台灣。換言之,他認為市場正在回流,不少中國古董藏品經香港去到內地收藏家手上。典亞藝博之所以能夠一直舉辦,與其獨特定位有關。黑國強從一開始就希望藝博會不偏東、不偏西,而是在中間落墨。
經過多年實踐,黑國強慶幸和團隊已經建立了相當默契,並且累積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舉辦藝博會相對輕鬆。問到與國外同類型博覽會比較,他說香港人的優點是「識執生」,做事快靚正。有不少外國參展商都對會場佈置之快感到驚訝。這就是香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