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了解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 延伸出巴黎世博「第一」風波

/ 撰文 何國龍
/ 2020.06.26
愛酒之人定必對Lafite(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相當熟悉,早前就介紹過原來Lafite竟然也是影響世界二百多年、最富有的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有的,而且由一個酒莊慢慢發展成葡萄酒集團。Lafite貴為法國波爾多五大一級酒莊之一,名氣之大不只是近一百年的事,而五大一級酒莊之分級為何只著眼於波爾多這個產區?而且Lafite是如何登上當年的「第一」?就要從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說起。

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是第二屆世博(網上圖片)

波爾多名氣在海外流竄

原來最初博覽會並不打算將法國葡萄酒列入展覽之內,因為展品是以農、工業及藝術品為主的。但法國人愛酒,而且當時的葡萄酒也特別受到外國人之青睞,於是法國酒業就提議不如也將葡萄酒展示出來吧。至於選擇波爾多這個產區,竟然也不是因為其品質最高(當然也不差),而是早就被國際間所認識。原來當時最好的葡萄酒都是宮廷享用的,而大多都選擇地理上近巴黎的產區例如Burgundy或香檳區,故此波爾多酒與其經歷重重稅項才到達巴黎,倒不如以相宜的價格出口到海外,而當時最大的客人都是荷蘭及英國人,他們既要選擇價格好的酒轉手到殖民地,同時也便於自己消費飲用。在運送其間也發明出用硫磺烘烤木桶達到防腐作用,可以放得更久而慢慢陳年,及後發現陳年過的波爾多酒更具風味。此外,波爾多酒來到英國受到上流社會的青睞,成為了品質的指標,英國人由波爾多的產區進而熟悉酒莊,所以波爾多酒莊的名氣也因此而建立起來。

Lodi-Martin Duffour-Dubergier除了是Bordeaux Wine Council的主席,也曾是波爾多的市長(圖片來源:Wiki)

也許當年的拿破崙三世就發現到這一點,就決定委託波爾多的「葡萄酒經紀人工會」(Syndicat of Courtiers)遞交一份名單,選出最優質的波爾多葡萄酒並將酒莊分級,是為影響至今的分級制度( Bordeaux 1855 Classification ),當中的考慮因素包括酒莊名氣及市場價格。在價格上又設定了每桶酒售價超過3,000法郎的就是「一級莊」,最後得出:Château Lafite、Château Margaux、Château Latour、Château Haut-Brion這個排名,是為當年的四大一級莊園,及後在1973年Mouton Rothschild由二級升級為一級,奠定了「五大」之說。只不過,以上的排名受到波爾多葡萄酒商會(Bordeaux Wine Council)的主席Lodi-Martin Duffour-Dubergier的反對,原因是他認為是次的排名是為了讓世界更認識波爾多這個產區,而非單單讓一家酒莊出名,所以不建議用上排名,在操作上希望參展的葡萄酒都以統一酒標、刪去酒莊名字來呈示。當然,剛獲得第一殊榮的Lafite堅決反對。

Château Margaux(圖片來源:Wiki)

這個風波持續下去,Lafite為表反對,更帶頭離開商會,決定自己參展,同意的還有Château Haut-Brion。接著,是次的世博為了表揚優秀的葡萄酒,同時也舉辦了一個比賽,最後的結果有三家一級莊得到最高獎項:Château Margaux、Château Lafite、Château Latour,而當中有傳只有Château Margaux得到滿分,所以後來才有Château Margaux才是波爾多「第一」的說法。只不過,其實由初的四大一級莊以至後來比賽的最高獎項,都是數家酒莊並列的,而葡萄酒經紀人工會後來可能得悉有風波及不滿出現,就出來澄清其實當初的分級名單並沒有先後排名之分,四家都是平等的。不管如何,直到百多年的今天,這波爾多五大一級酒莊依然保持著最高品質,沒有令任何人失望,而作為飲家的我們,喜歡追逐名氣的可以,但最後還是會忠於自己的味蕾。

偉大年份1982年的Lafite是紅酒界的神話(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