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專訪當代藝術家徐震:「盲目也是人的本能之一」
/ 2018.10.05
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震作品《徐震超市》,不久前在蘇富比秋拍以200萬港元成交。別以為他將這店子賣了,他賣的是一種「觀念」。
「觀念藝術,想法就是它的藝術形式。像我們說的油畫,是用顏料畫的;電影就是用影像去表達。觀念藝術即是用思維方式去呈現,是一種具藝術性的想法。」
觀念藝術的本質
理解觀念藝術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執著於為其界定限界,對觀念藝術而言,媒介是相當次要的,它帶出的訊息和影響才是本質。《徐震超市》以一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反映了消費主義的特質,這就是其力量。徐震亦表示:「今天很多媒體已經綜合地歸類藝術,不太會說這是繪畫、那是裝置。最早的觀念藝術往往只是一句話,或是一種思維方式,到了今天的觀念藝術,其限界已經拓闊,包容類型更廣的藝術。」
徐震在中國當代藝術佔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上海當代藝術標誌人物,他是藝術家、策展人、公司CEO,擁有自己名字的商標。作風大膽而幽默,甚有Andy Warhol的影子。他於2005年代表中國參加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是最年輕的藝術家代表。
有人說《徐震超市》賣物品包裝,諷刺消費主義,而徐震則表示諷刺或者嘲諷其實只是其中一個部份,像一個人的人格亦有許多面向,這作品更多是反映人的消費行為。「一樣貨品需要有表面,也有內核,大家看事物的時候往往有這樣兩面,而似乎它的表面好,大家就能夠相信,其實大家不是很關心它裡面是不是這樣。」
記者問:「所以現在的消費行為沒那麼講求實際?」
徐震立即打趣地說:「其實盲目也是人的本能之一嘛,哈哈!」
反映「包裝世代」
包裝在今天重要到怎樣的程度?「好像已經到了不需要有內容的時候,對不對?消費只是一種刺激。但我說包裝是不是只是超市裡看見貨物那一層皮呢?其實包裝就是一種理解,是一種認知。今天你看見很多東西只要看到表面就可以了。」這樣看來,情況不止於消費層面,「對對對,完全不止於消費層面。」
《紐約時報》曾稱讚徐震有膽識(chutzpah),作品其至會「激怒觀眾」;蘇富比的影片也呈現有觀眾在店內發飆,大叫「太空洞了」。「我覺得他不是對我們不高興,而是對我們影射的對象,他覺得好像揭開了中國當代藝術是空洞的、沒內容的。其實這也是片面的理解。」那位觀眾的反應,恰恰呼應了作品想表達的東西,也許像《徐震超市》般赤裸裸地揭示空洞無物的某種現實,會激起一些人的心理防衛機制。
幽默作為溝通方式
在我心目中,徐震是大幽默家,就像這個標榜只賣包裝的超市,亦因為他曾被評太商業化而索性將自己的「沒頂工作室」變成「沒頂(MadeIn)公司」,自已當上首席執行官。他總能笑對一切,幽默地化解。
「其實我覺得幽默是一種溝通方式,它首先建立在彼此理解寬容,我們希望更多人來看這東西,那你首先不要讓人拒絕這東西。我覺得幽默是一種手法、創作手段,和交流方式。」
然而,徐震畢竟是藝術家,不是笑匠,「幽默不是最終的訴求,幽默後面可能是一種比較感性的關懷。因為藝術家不像人上班半小時去換來一定的錢和存在感,而是需要去關心一些可能沒那麼多人關心,或沒那麼強烈的責任感覺得一定要了解的東西。所以藝術家需要有往外張的觸覺,在這個意義上,幽默也好,寬容也好,它就是藝術家需要的一種能量。」
「規範,其實是很無聊的」
《徐震超市》曾在英國、上海以及剛於香港展出,徐震說他看到因為不同文化地區的文化差異性,得到的反應也有區別。比如說在英國倫敦的時候,受眾群相對會慢熱一點,因為他們不是很肯定為何會有一個中國超市,且裡面的貨品是空的。在上海那次就有很多市民跑進來,甚至幫忙在門口做廣告,「但他可能是在諷刺你,他們會跟別人說你看裡邊三塊錢一瓶礦泉水但是空的,是騙人的。可是我覺得這也是很正常的,其實也是這作品需要包容的範圍。而在媒體大肆報道後,上海那次觸動到一眾年輕群體,很多人下了班就趕過來看,因為年青人他沒有那麼強烈的道德限制,就覺得很好玩,去看一看。」
「藝術我覺得首先它作為社會中一部份沒法被理解、無法被歸納的東西,藝術更多是做這一塊。所以我們看到市民、年青人有這樣的反應是非常好的。現在生活中彼此目的都很明確,行為都很規範,但其實是很無聊的,大家都規範得很緊。藝術有時候會讓這些東西、這之間的關係鬆動一下。」
記者問:「無法理解的事讓你感到興奮嗎?」
徐震笑言:「很多事情都有邏輯和規律嘛,但藝術應該是走出這個範圍,去開拓。可能有部份東西會激怒觀眾,有部分東西觀眾需要消化,我覺得都很好。」
《香港01》App,尚品精神生活,形而。
立即下載: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