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最佳餐廳】小析(上)評審為何不鍾情法國餐廳?
/ 2018.06.23
「世界50最佳餐廳」的結果塵埃落定。法國餐廳Mirazur一直徘徊前十,今年終於繼續攀升,打進三甲。雖然說排名只是上升了一位,但意義重大。因為這是自2008年以來,相隔10年再有法國餐廳得到前三名位置,對上一次是名廚Pierre Gagnaire的同名餐廳。
得獎餐廳的主廚Mauro Colagreco
然而,法國菜愛好者也不用開心得太早。得獎餐廳的主廚Mauro Colagreco,是阿根廷與意大利混血兒,餐飲風格帶著濃厚的地中海色彩。
不過,即使撇開三甲名次,法國餐廳的整體表現在「50佳」也不算標青。今年得獎餐廳之冠自然是老大哥西班牙,共有7間上榜。雖然法國緊隨其後,共有6間,與美國並排第2,然而一直被美食愛好者看輕的英國也有4間餐廳入選。法國並不是壓倒性勝利。
然而,在今年的米芝蓮指南的星級評選中,法國總共有28間餐廳奪得3星榮譽(後來有1間餐廳成功退回),創下紀錄。就城市而言,首都巴黎的星級餐廳數量,也是冠絕全球。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法國菜就是西餐的殿堂,以至高級餐飲(Fine Dining)的代名詞。這是自Auguste Escoffier甚至更早的法國名廚所建立的典範。為何兩個評級有這樣明顯的落差?為何法國餐廳入不了「50佳」評審的法眼?
El Bulli最廣為人知的,是其採用了分子料理的前衛手法,改變了食物的質感和形態。餐廳將廚房當成實驗室,端出一味味前所未見的菜式,例如哈密瓜味魚子醬,以及液態氮鵝肝雪糕。當然這是簡化的說法,省略了餐廳的西班牙風味根源。如果El Bulli的飲食實驗屬於「科技派」,Noma則屬於「自然派」,有著濃厚的人文與大自然關懷。
El Bulli 另一道名菜液體橄欖
Noma 除了重新定義北歐風味,以螞蟻、樹葉、泥土入饌;還加入了採摘者(Forager)角色,為廚師張羅野生食材。於年初重開的Noma餐廳,即俗稱「Noma2.0」則以城市農場為概念,將自然理念「進行到底」。除了煮食本身,主廚還參與「北歐料理實驗室」以及開設野生採集App。兩間餐廳的食物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其經營手法(不只烹調)還是一套哲學。
Noma以螞蟻入饌
所以,從一個狹窄的視點看來,得獎餐廳的成績其實是某個飲食理念和趨勢的勝利。El Bulli的最大對手英國餐廳Fat Duck,以及其西班牙接捧者El Celler de Can Roca,都屬於分子料理派。不要忘記,對上一次入圍三甲的法國餐廳名廚Pierre Gagnaire,在千禧年初就曾與「分子料理之父」科學家Hervé This合作。而Noma則發明了新北歐料理(New Nordic Cuisine),讓世界看見哥本哈根。這些餐廳得獎,還在於其卓然成家的一代宗師地位。
法國媒體也承認,在Joël Robuchon、Alain Ducasse一代之後,法國廚師的活力和創造力大不如前。當然面對著法國菜的輝煌傳統,要創新實在不容易。但是,這樣的評價標準合理嗎?當中難道沒有涉及利益操作嗎?或者,「50佳」的全球定位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繼續閱讀: